《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19-11-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一线 由他呈现新闻精彩 有他风采



2019 年 11 月 8 日, 第20 个中国记者节。新闻工作, 怎样描述最为恰当? “新闻工作, 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 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 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 一则点赞量最高的网评所言甚是。 他们是记者, 他们记着人间最值得。 用脚采写所到之处, 按下快门, 定格瞬间, 一个个画面呈现在眼前; 用笔还原, 流转墨水, 穿透事实, 一个个真相公布于大众; 用心讲述, 记者记着, 叙以真情。他们正是师大的记者, 师大的记者也正是这般有风采的他们。

视角定格在师大记者身上, 他们总是在写别人的故事, 带给观众的不只是新闻资讯,还有生活的意义、 生命的厚度。那么现在, 我们来叙说他们的故事, 让幕后的他们成为主角, 展示最美师大新闻人。

用脚采写,定格瞬间

进入秋天, 师大清晨的主色调是黑色, 校园零星的灯光在蒙蒙薄雾中闪动, 每个校运会的清晨都会有一群背着摄像器材的身影, 行走在微冷的蒙蒙薄雾中, 他们将镜头对准精彩瞬间, 将久站的酸痛和奔跑的汗水留给自己。他们是校园摄影记者, 用快门记录信息,用图片传达新闻, 默默付出, 如那点点灯光点亮每个清晨。

一张图片的背后是热爱, 不知疲倦的热爱。校运会的赛场上, 有这样一个身影, 走走停停, 四处探寻, 落脚定位, 捧起相机的时间里, 他旋转着对焦环锁定着那些运动员们的“拼搏状态” , 他眼中 “那些很美的瞬间” 让他有把它们定格下来的冲动, 他想要把这些独属于运动员们的美的瞬间记录下来, 呈现给他们和所有为他们呐喊助威的人们, 让这些照片成为能够永远被铭记的瞬间、 永不忘怀的回忆。他是大学生通讯社的文天龙, 他说他在做的事就是 “传播信息, 传播文化” , 他的语气十分肯定, 记录事物本身的状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说着, 他的嘴角浮现出笑容, 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拍出的这些真实的瞬间来鼓励人, 激励人。

说到对新闻摄影的热爱,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 级新媒体中心记者黄嘉欣表示出了深刻而又强烈的感情: “我对于摄影记者的热爱源自于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 可能只是一草一木, 是日出日落, 是一个投篮瞬间, 是一次活动剪影, 是一对父母牵着孩子学走路的背影......其实生活的每个瞬间过去都不会再重复, 美好随处可见, 都值得让我去捕捉。而记者,是扛着设备满场奔跑的小小身影, 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修图、 赶稿、 打磨的经历, 是从未停下脚步的幕后人, 在我眼里新闻代表着一种态度, 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是一种时代力量。作为事件亲历者, 力求以好的笔力与端正的态度去还原真实的事件与场景, 让更多人通过你笔下的新闻去了解自己未能亲历的事情, 去传递正能量。记者对我来说更意味着一种责任, 做好亲历者, 讲好真实事, 当好传播人。” 在谈及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时,她说道: “要有对于这份工作与事业的热爱, 对事实保有尊重的态度, 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完整性, 然后就是要加强自己的拍摄能力与笔力, 注重新闻的品质与时效性。”黄嘉欣同学的热爱令人感动, 更令人感到温暖。

他们行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 拿着相机, 定格画面, 只抓住生命里最美的一瞬间, 走走停停, 无酸楚, 无孤独, 因为岁月初心依旧, 不忘用脚采写, 定格瞬间。

用笔还原,穿透时间

当我们还在混沌中无知无觉, 总有他们的一支笔、 一文章将信息传递。时间会把记忆抹去, 但他们这一群人, 却有这样的能力, 在树木的年轮上用笔将一个个事件还原, 在距离的空间里用笔将一个个信息传递。若问记者的理想信念, 也许是, 铁肩担道义, 笔记天下事。

每一位记者或是曾经的记者, 都不会后悔人生有这样一段时光。曾连续三年从事校园记者工作的文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6 级练钰威如今以一个观众视角表示这是一份令人成长并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他曾是一名文字记者, 报道过的学院会议新闻稿件, 发表过的校园活动稿件, 数不胜数。当问及三年来的记者生涯中最艰难的事时, 他答道: “打破自我局限, 重新塑造文风的阶段是我走过最艰难的时期。” 以前他的文风被趋于细节、 长篇化的风格而束缚着, 为在新闻现场上找不着重点而困惑着, 在经过整整半年师姐的不断矫正和自己的用心学习之后, 他终于学会并掌握了以压缩、 宏观、 扩大视角的文字去打磨凝练新闻稿件。为了让观众能读到真实准确又精致悦目的新闻稿件, 无数像练钰威同学这样的文字记者在背后不断训练自己, 日夜打磨稿件, 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被他们反复用心斟酌过。校园新闻工作对未来走进记者行业的同学有一种特殊意义。练钰威同学以一个长者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校园新闻记者与社会新闻记者这两者的联系: “社会新闻记者承担的责任更大, 服务的范围更广, 而校园记者所拥有的一些经验会为其以后走上记者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这种基础不是说你学到的东西能够让你马上开展工作, 这种经验是一种新闻类比学习的能力, 比如当你走进某家报社, 你看到他们的新闻风格, 就会有意识地去比对自己原来写的稿子, 把原有的不符合的内容和风格替换成新的风格, 从而比其他没有相应基础、 或者非专业的同学更能够理解、 吃透新的风格, 我觉得有基础的同学, 会少掉 ‘模仿写作’ 这一步。” 现在的练钰威是一名实习语文老师, 他回首曾经的记者生涯感叹: “蛮辛苦的” , 但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无比热爱这一段时光, 这一段时光令他成长, 让他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具有非凡意义!最后, 他满怀真诚地对师大的校园记者表达嘱咐: “勤于学习, 乐于报道; 反映现场, 忠于真实; 注意头发, 身体要紧。”“一篇优秀的新闻能给人带去温暖, 也能给读者以启发。新闻能让大家更好的去关注这个世界, 关心和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 换句话说, 就是发扬人道主义的关怀。”文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18 级谭晴的话语让人深受触动。愿每一个师大的文字记者都能像谭晴同学一样, 有一个美丽的初衷——— “我想要通过自己的笔反映生活, 发现、 挖掘师大校园生活的美好,同时希望把自己怀着一种积极乐观生活态度传递给读者, 引发读者的思考, 回应大众诉求, 为群众服务。”





用心赞美,叙以真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 “脚下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他们是一群在亲身体会记者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并回顾思考反观自身后, 成长为用心述说、 传以真情的校园记者。

他们的用心与真情, 由你们来赞美。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 级方淇用 “为人和善, 认真负责” 来描述她眼中的校园记者, 她说道: “师大的校园记者们采访我们的问题都非常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采访的方式也非常有趣, 我们也从他们身上得到了许多启发。” 同样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 级的甘洪全说道: “我认为记者是一个忙碌而伟大的职业, 他们需要在掌握好最新的动态消息, 并以最快的时间奔赴事件发生地; 他们一心投入到新闻报道上, 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 以真情书写真实......” 甘洪全用“敬业” 一词来形容他对师大校园记者的第一印象。充满温情的话语, 是同学们对校园记者的最高赞誉。在许多人的眼里, 记者总是头戴耀眼的光辉, 亲历现场, 采访当事人…….但是他们背后的汗水却少有人知。他们用笔, 记录人间百态, 用镜头, 见证真实背景, 用文章, 传递温暖情怀…….面对自己周边朋友大部分都从事校园记者工作的文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 级朱劭娟, 在天天看到室友熬夜写稿、 编推文、 剪视频后也发出感慨: “我们学校的记者十分辛苦, 非常尽职尽责, 他们很拼搏, 努力为广大师生带来最真实的前线消息而奋斗, 无畏于骄阳似火、 寒风冷雨, 始终坚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如果身为一名观众去看待这一行业的话, 也许我们只能看到一篇篇报道呈现出来的光鲜亮丽, 却不知它的发布经过了多少的日日夜夜的精神灌溉; 记者们风里来雨里去地赶着去现场, 熬夜赶着稿子, 或许还会有一次次的驳回改稿, 却始终没有放弃, 也许一次次的失败造就了他们坚韧的品质, 我们在为新闻事件或人物感慨时, 也该把掌声送给这一群默默奉献的可爱的人。” 朱劭娟同学深情地赞扬师大记者道。

记者, 是敬业的代名词, 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 舆论导向, 价值取向; 他们敢于创新, 将新闻形式多元化, 传入千家万户; 他们不变人民情怀, 记录伟大时代, 用真情弘扬主旋律, 他们是 “无冕之王” 。

(大学生通讯社: 杨灵烨、 钟思懿、 李若彤、 郭叶佳龙)


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2680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08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