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17-05-16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乡笺其七十,母亲节的前夜


作者:◎陈科(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

  那年我二十一岁,是在夜晚将近十点半的光景,在昆明市中心的翠湖边上,看到了这对擦皮鞋的母亲和她女儿。
  看到阿姨从凳子上站起身的时候,小女孩已经趴在书包上睡着了。女孩旁边放着一盒未开装的扎着蓝花带的蛋糕,蛋糕旁边还有一条小狗。小狗也已安详入眠,唯有过往散步的市民走来走去。偶尔还有坐下来擦皮鞋的,站着抽烟的,树底下画画的,不一而足,加上这对母女和小狗,几乎构成了都市夜生活的横截面。尽管湖边流浪歌手的歌声那般刺耳、撩人,可在这对母女看来,他们早已习惯。只是那一晚气氛有点特殊,多了一波生日蜡烛的光亮。那一天:5月13日———母亲节的前夜。
  凌晨接近,小女孩似乎瞬间从梦中醒来。小手轻轻地揉了揉眼睛,伸手掏了书包,摸出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跑到忙着收摊的流浪歌手面前,轻声地说了一句:“我想点歌,给我妈妈的《生日快乐》”。歌声缓缓,随风飘荡在翠湖的柔波之上,劳累了一天的阿姨激动得有些拘谨,在女孩安排好的许愿的蜡烛面前,我看到她布满斑花和皱纹的脸上,流下了一小抹眼泪。这也成了我在昆明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在翠湖晚上,所看到的最动容的一幕。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想这句关于钻石的广告词意化到这一幕情景当中,照样能产生永恒的意义。“故事恒久远,一夜永留传”,起码对我而言,每年母亲节到来之际,我都会不期而然地想起她们,想起那位母亲和那双擦皮鞋的双手,想起小女孩的书包,想起那条沉睡的小狗,想起流浪者的夜的歌声,还有那五块钱的点歌的钞票。也会在母亲节的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失眠,带上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倾听各种版本的《生日快乐》。有时还会披上衣服掩门出去,在桂林的阳桥,在广南的浔江河堤,在小镇的花滩渡口,漫步,停留,奢望追捉那熟悉的爱的声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从古至今,母爱之歌从来就不缺乏经典,只是在古人的表达里更多了一份含蓄和婉约罢了。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感情、性格和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因而对母爱的表达方式也就相应地五花八门了。诗、词、歌、赋,小说,随笔……在我看来这一切文学的表现形式都不属于最佳,只有在母亲生日的那天,能赶回家去,带着成长的笑容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也许才算是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好的礼物。只可惜,这种最佳的方式和最佳的“生日礼物”,至今我都无法实现。
  人生如梦,似水流年。如今我已是将近二十六岁的年轻人了,回首二十多年来的关于母亲的生日,似乎我都在“华丽”地错过。这种“华丽”的遗憾表现在意识里,就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在她生日的那天不出现在家门口。高中以前是学业为重,大学是身在昆明异乡的遥远,现在来到桂林读研,却是不停的忙碌和牵强的遗忘。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些借口只是原因之一,母亲对生活的淡薄和朴素的人性之光,才是造成这份“遗憾”的所有原因。
  就像那位擦皮鞋的阿姨,母亲的简朴和勤劳是无需言语来书画和歌颂的。她们是不喜欢或者是“不允许”她们的子女精心为她们过生日,哪怕一份价值几十块钱的蛋糕。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只要在期末能看到孩子优秀的成绩单,或者哪怕只是孩子受到一次表扬,她们都会笑逐颜开,骄傲而幸福。
  宋代王安石在其《十五》一诗中这样写道:“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还是回不去广南乡下和您陪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让我在桂北市郊的夜晚,对着头上夜空中的明月,祝您健康、快乐吧。

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818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244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