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17-06-23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喜欢桥,它连通着两岸,带人越过湍急的河水,少走一些弯路,去到想去的地方。城市里的高架桥运送着飞驰的汽车和步履匆匆的过客,乡间田野里石桥还安静的、日复一日的把村民从这头送到那头,送走外出求学的学子,迎接返家的归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展示着奉献的温柔与伟大。我想,我的支教故事,就从“石桥”说起。

愿是你脚下石桥的一颗石子













  我是在2016年8月结束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的工作后,开始我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的。作为一名文学院的研究生,我早早就设想着乡村教师是白日传道受业、闲时围炉夜话的浪漫主义生活。可是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些,初到没几天就把我从“文艺女青年”的人设迅速推进了支教老师的角色。尽管我不是苦情故事的诉说者,但是从动车到汽车到三轮车到步行的漫长路程让我知道支教一年生活也许并不浪漫;学生报名表上填写的入学成绩和“留守儿童”字眼的备注让我突然有些沉重;揭开了一年支教生活序幕的是几张旧书桌和两张铁架床的宿舍。也好,因为我们的翻山越岭不是为了来看风景。
  我们支教的学校位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麦岭初中,此外我们还有两个教学点,一个是只有6名学生一名老师的石桥小学,一个是只有4个班级的希望小学。这里的孩子带着欣喜与激动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这几位外来客人,他们就是我们初为人师的学生。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一进门就看见一个个子不高却长得十分机灵的学生,我叫他“小猴子”,我问他:“以后有什么理想啊?”他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我初三毕业就去打工,我爸妈说我们家没有读书好的,早点出去打工娶老婆。”这让第一天上课的我哭笑不得,未来还没有展开的他仿佛已经早早安排好了自己的宿命。关于未来,如他一样设想的孩子不在少数。
  我们还定期到两个教学点上课。只有六名学生和一名老师的教学点在隐蔽在村子里,陈旧的单间瓦房还是上一届支教团五条汉子手动粉刷的。六名学生组成了三个年级,返聘的六十多岁老教师一个人上三个年级所有的课程。旁边的小房子里的器材布满的灰尘,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和美术课,这些器材对于60多岁的老教师而言有些陌生。
  另一个教学点是希望小学,当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光着脚的几十个孩子从教室里冲出来一齐拥抱我们,然后像小猴子一样爬上男老师的肩上,后来我知道,这是他们表达喜爱的方式。随后的日子里,每一次我前往小学上课,孩子们都会为我准备一份小礼物,或一幅皱巴巴的画,或是一个小小的彩色珠子。我们的到来对于他们而言,比我们自己设想的要重要得多。
  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带来些什么能够起作用、留得下、记得住?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开始摸清了这里的情况,一场下苦功、埋头干的“建桥”计划开始了。
  从表面看,乡村教育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落后”。但是,个地方“落后”的原因和突出问题在哪里却没有人做过系统的梳理。在我看来,西部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般地区的教室、宿舍、教学设备都不存在着严重的短缺,反而是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更新有所滞后。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扶贫政策,这里大多数的家庭都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反而是因为发展经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教育观念问题相对突出。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可是公益活动“短、促、浮”的现象却多了。摸清了问题,我和团队的“建桥”计划有了全新的方向。我们决定实施以公益教育平台搭建和乡村课程研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石桥计划”,我们要把教育的石子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建一座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向未来、走向理想的“石桥”。
  作为师范类高校的学生,我和队友们对教育有着天然的敏感与热情。
  我们设计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体育运动与健康、科普教育、法治教育、生理健康教育等7大系列30余门类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录制教学视频50余课时。课程活动覆盖九个年级,受益学生生源地包含支教地麦岭镇的所有乡村。
  根据“共同成长、长期帮扶”的思想,在师大校园内倡导了“寻找结对伙伴”的行动,招募参与“石桥计划”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师大优秀学子成为成长帮扶人,每个阶段会有20名师大学生与20名麦岭初中的学生结成对子,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实施成长帮扶活动。活动覆盖师大校内21个学院3000余名学生。
  联系各地优秀公益组织和公益机构一对一帮扶麦岭初中班级;筹建了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麦岭镇乡村学校的青少年科普教室,这也是富川县首个乡村公益科普教育基地;联系高校普法团队成立了乡村中小学网络法治教育团队;联系了当地团委、妇联组织成立开展定期关爱女生、拒绝侵害的系列公益活动,为青春期的女生保驾护航。
  很多关心着我的支教生活的朋友很不解,因为做课程研究和公益教育平台搭建是“笨功夫”,它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它平平淡淡,缺乏新闻的轰动效应;它有些苦,翻山越岭下乡送教超出了支教老师的教学服务范围。诸如此类的质疑让我和我的团队有些无奈。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支教不是造新闻,更不是抢热点,我们在做的是人的事业,唯有春风化雨才能柳暗花明。
  我依旧记得,在我授课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中,来自西部农村的孩子们从最初不敢说一句话、一脸茫然,到后来勇敢的站在同学们面前说出自己的故事,到最后他们学会自编自导自演一幕话剧。演技虽然青涩,台词也不甚高明,却说出“木兰的美丽除了对镜贴花黄,还有为国征战的勇敢”的时候,第一次表演羞红的脸却不放弃的目光的时候,我看到了我们课程实施的价值。
  当停电的夜,学生打着手电与我在教室里背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时候,我享受着作为一名老师巨大的快乐。孩子们称呼我为“企鹅”老师,并在我布置的“画出你最快乐的一天”的心理辅导作业时,每一幅画里都出现了企鹅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做的一切将终身难忘。当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一次又一次把“‘石桥计划’系列课程”的横幅在不同的教室挂起,当我们队友在互相温暖的凝视间收获鼓励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时刻比此时更充满对自己燃起的骄傲与自豪。太多的温暖存在在这里,挡住了门缝里透进来的寒风,挡住了乡村生活的孤寂,也不断督促着我们,坚持,努力!
  一年的时间即将过去,我们也要收拾起行囊告别这里。学生邀请我们到家中过瑶族节日的约定,我们可能已经来不及去;乡亲们的美酒佳肴或许会常常萦绕在我们的梦里;每一次夜里点亮的教室的灯光,或许是我们支教的青春里最浪漫的回忆。这里的夜空常常看得到银河,我和队友们堆砌的“小石子”将在银河下的村庄里成为一座又一座的小“石桥”。愿我是这里的一颗温暖的石子,成为你们走向理想的桥。(研究生支教团:王思衍)

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021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27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