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校报》
出版时间:2017-10-16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顶天立地打造智力引擎 深耕八桂服务区域发展


作者:◎宣传部 张婷婷




  每年的金秋时节,接到广西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会在通知书的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尊师重道,敬业乐群”。这八字校训开宗明义: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师范”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培养优秀教师的一种教育自觉,又附着了公平、公正的时代责任。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而且在于通过知识转化、科技成果转让、开展实践活动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十八大以来,广西师范大学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社会服务中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既“顶天”又“立地”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16年3月,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广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是广西唯一的独立单位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办学成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实验室主要围绕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与区域特色,围绕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广西及中国西南地区的药用资源研究与开发,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学校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等单位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0%主要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收到明显成效。“松香手性产品深加工技术及其生产工艺的研发与应用”、“电光组合编解码的OCD-MA光纤接入系统核心技术创新与应用”、“罗汉果非甜甙部分研究成果与应用”等成果实现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五年来,广西师范大学以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作为重要载体,围绕广西发展“最迫切的问题”“最深层次的问题”“最基础的问题”“最薄弱的问题”等4大问题,不断推动学者主动适应、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提供智力支撑。
  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国家与广西发展战略需求,近年来,该校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团队重点聚焦珠江-西江流域“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相关研究,现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大学以广西特色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彰显区域特色,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文化广西”的建设:钟珂、廖国一教授撰写的《越南海洋海岛问题500问》被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采用;廖国一教授撰写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传说故事调查与研究》为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在2016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提供学术支撑,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通过广西文科中心项目资助,文科中心特色研究团队以“新西南剧展”为抓手,开展大量的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话剧<秋声赋>相关系列研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自治区2015年度文化精品立项项目,《秋声赋》拍摄成话剧电影,并获得最佳导演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3项大奖,这对引导广大师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广西高校戏剧艺术教育水平、促进广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深耕”八桂沃土 引领教师教育改革方向教师教育,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传统特色。学校立校之初,即确定“晓庄式”办学思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明确“师范加大学”和“关注乡土教育”办学思想。今天,学校进一步凝炼教师教育理念,确立“弘文励教、服务基础、打造品牌,引领八桂”的教师教育方针,强调根植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就外部环境而言,广西师范大学所面临的社会服务需求比地处东部的大学更为迫切。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是广西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师范类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府教育决策的专业咨询工作。孙杰远教授领衔的《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教育支撑问题研究报告》在《教育研究》发表并被自治区政府充分采纳,发挥了教育智库在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作用。2014年,侯莉敏教授主持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孙杰远教授和赵光平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也分别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首次设立的奖项,实现了广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也体现了该校对基础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广西师范大学还与区内外单位构建旨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协作共同体,引领辐射广西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如“广西‘物理与科学学科’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和“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协同了广西6所高校和40所实验学校,开展优质科学技术教师培养途径的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集团共联合了24家职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开展优质中职师资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五年来,广西师范大学高质量完成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共培训教师约12万余人次。学校承担的国家级高端培训项目逐年递增,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2015年起,广西师范大学实施“互联网+双师教学”广西模式试点项目,以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组织指导城镇优秀教师连续录课投放视频到乡村学校,以解决我区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优质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项目实施以来,共组织柳州、桂林等市的97位录课教师录制了10个版本的304节课,这些课程资源已投放到82所乡村学校的205个班级,有10250位学生受益。一位老师在评论中写道:“一口气看完了3个连续的视频,收获很大。以前上写作课,在一些难点上处理不好,通过这几个视频学到了不少。”广西名师名校长、桂平市逸夫小学的陈冬寒老师感慨道:“送教活动让每天忙忙碌碌的我停下脚步,静静地梳理自己的办学思路,原来已经做过但是在脑子里还是比较模糊的一些东西清晰了。”
  “小服务”“大情怀” 数万学子投身公益服务数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小”的坚守践行着自己的爱心接力,被《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后名噪一时,成为广西师范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八桂大地的成功探索。
  “小天平”、“小雨滴”、“小百灵”、“小黑板”……广西师范大学的数十个“小系列”志愿服务长期以来一直依托专业优势,充分运用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精心打造由专业教师长期担任团队指导的志愿服务团队,倡导专业品牌化服务,实现了高校志愿者“提升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服务宗旨。绝大多数公益服务团队均已经超过了十年以上的志愿服务,如“小黑板”、“小课桌”、“小蚂蚁”等均已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小黑板”计划公益足迹遍及广西68个县和全国28个省份,给孩子们讲解国学经典。“小百灵鸟”公益团队持续6年在广西资源、龙胜等山区县举办“乡村音乐学生夏令营”;“小课桌”万众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为山区留守儿童做义务家教;研究生支教团连续几年在富川县、资源县支教。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如何让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形成合力?在学校的支持下,2016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乐群志愿者联盟”应运而生。“志愿者帮助他人,我们则是帮助志愿者。”联盟负责人梁雨婷说,“我们要做团队之间的纽带、桥梁。”目前,注册乐群志愿者近两万人,注册公益组织91个,志愿者矩阵初步形成。
  志愿者联盟“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团队之间互相交流心得,也寻求合作机会。联盟建立了公益创业研究培训基地,提高学生公益创业能力。还依托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建了“乐群公益基金”,将“小事”做大,把“小善”做好。
  除了“小系列”,广西师范大学还积极投入更多的公益事业,不仅有提高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金凤计划”,有组织大中学退休教师到贫苦地区开展的“常青义教”,还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达二十多年对民族贫困地区女童班的助学义举,还有众多校友发起的“校友乐群公益日”活动……公益创业和志愿服务是广西师范大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支持师生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以“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精神培养师生的“乐群”情怀,是学校一直致力在推进的工作。
  当下,广西师范大学正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在服务国家的进程里建设高水平大学。
"

广西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909次访问,全刊已有11181822次访问